编者按:生命的价值,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与坚守;医学的精神,在于细致入微的关怀与追求。今天起,宣传中心将推出“点滴”新闻专题,聚焦医院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努力、每一次挑战、每一步精进、每一次感动……在这里,“点滴”不仅是一个量词,更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它承载着医者仁心的温度,彰显着专业精进的高度,传递着生命至上的信念。
从一滴水珠折射阳光,从一个瞬间见证永恒。“点滴”新闻专题将通过记录医院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展现我们每一位员工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付出。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正是推动医院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始于细节、成于专注,共勉!

“这些年我连腰都不敢直起来,生怕肚子上的‘鼓包’又掉下来……”9年前,李女士接受直肠癌手术,进行永久性降结肠造口,但术后造口旁逐渐膨出疝囊,疝囊颈扩张至4.5cm,肠管及大网膜频繁突入,间断引发肠梗阻,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患者为此反复求医。
造口旁疝是结肠造口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左右,可引起造口周围感染、疼痛、坠胀、密闭不佳、排便困难等问题,严重者可导致肠管嵌顿、梗阻、缺血及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面对患者复杂的病情,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李元新教授经过严谨评估与深入研讨,决定采用机器人结合 sugarbaker 法实施手术。手术面临着多重挑战:手术空间狭小,疝囊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复杂,既要精准操作机器人分离疝囊,又要严格按照 sugarbaker 法要求操作,这对主刀医生及团队的技术、经验与应变能力均是严苛考验。
李元新师从我国著名外科学家黎介寿院士,深耕胃肠外科领域30余年。此次手术,是他开创性地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众多复杂胃肠良性疾病的手术技术之一。这次用于肠功能障碍疾病手术机器人技术,利用机器人的精准性,将操作精度推进到亚毫米级,以减轻并发症、降低复发风险,一举打破了“复杂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只能开腹手术”的传统观念,为众多患者开辟了全新的治疗路径。
术中,李元新操控第四代手术机器人探入患者腹腔,借助机械臂540°自由旋转的优势,小心分离疝囊,随后依照 sugarbaker 法,放置补片并牢固固定。手术经2小时顺利结束,4个不足1cm的切口隐匿于腹壁褶皱中,出血量仅18ml。术后,患者24小时下床活动、72小时恢复自主进食、5日出院,打破传统康复周期。复查显示补片贴合腹壁,造口血运未受影响。
李元新表示:“此例手术是医院首例机器人造口旁疝修补微创手术,标志着复杂造口旁疝治疗正式进入‘亚毫米时代’,从‘开得了刀’到‘开得精、开得稳’”
转自 |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